鄂尔多斯:黄河“几字弯”里“大绿洲”-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5 10:27: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鄂尔多斯:黄河“几字弯”里“大绿洲”

字体:

  长河汤汤,草木欣荣。立秋时节,黄河“几字弯”怀抱里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万千村庄掩映在浩瀚绿海中。这片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黄沙漫天;而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黄河岸边生态蜕变

  近日,几场大雨过后,黄河“几字弯”南岸、鄂尔多斯市北端的达拉特旗西柳沟流域堤防安然无恙。而曾经,可不是这般光景。

  黄河环绕鄂尔多斯高原时,汇集了库布其沙漠由南而来的10条一级支流,它们穿过丘陵、沙漠、平原直通入黄,被称作“十大孔兑”。

  “黄河边,风沙大,植树难,夏天山洪一来,庄稼、棚圈都冲毁了,连拖拉机都被冲走了,根本没办法生活。”谈起山洪灾害最严重的这条“孔兑”——西柳沟,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小召明沙沟东社原社长郝文锁连连摇头。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任何遮挡。”郝文锁记得,1988年那场洪水尤其惨烈,社里3000多亩庄稼毁于一旦,村民颗粒无收。

  2013年夏天,郝文锁带领社员治水。青壮年劳动力全员出动,将沙柳捆成捆,一层土加一层沙柳,20天垒了一道2米高的防洪坝,不料却被一场大雨冲毁。

  功夫不负有心人,党政引领、全民参与的“组合拳”越打越硬。经过10多年的探索,“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一系列“十大孔兑”治理举措,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了经验。

  达拉特旗利用“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对沙漠进行切割治理,持续造林“锁边”,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先后实施了淤地坝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拦沙换水试点工程等综合治理项目。

  目前,达拉特旗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141.3平方公里,建成黄河堤防167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数据显示,“十大孔兑”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11年的8223平方公里降低到2024年的4251平方公里,减少了48.3%。

  如今的西柳沟,河畅水清风光美;生态变好了,生活变富了。郝文锁家种了200多亩地,养了100多头羊,一年收入超2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锁边养林双重实践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森林公园,放眼四望,绿色绵延到天边。

  50年来,从第一棵外调树种到30多万亩的国家森林公园,伊金霍洛旗锁边林长成了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绿色卫士”。

  1973年,18岁的周万万到了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当时,百姓为了生存下去,开始自发造林,但苦于没有树苗。

  “宁愿碰了也不能误了。”1978年,周万万和林场的一位技术员正月十六出发,坐了三天四夜火车到了呼伦贝尔,却遭遇大雪封山。之前联系好的树种出不了山,周万万他们在当地的宾馆住了一个多月。终于雪融路通,回到伊金霍洛旗,已是3月份。

  “一拿到树种,感觉所有的苦都值了。”那时,周万万一个月的工资是36.8元,而一斤种子加运费就要36元,金贵的树种开启了霍洛林场育苗、壮大历程。1973年到1976年,短短3年时间,林场从300亩扩大到600亩。上世纪90年代,林场在一个造林季便可卖出50万到80万株树苗。

  随着“三北”工程的全面推进,霍洛林场进入建设新阶段,需要大量水泥柱和网围栏。护林员刘永生和妻子办了个“家庭作坊”生产水泥柱,一年收入超10万元。“我们沾了治沙的光,才过上了好生活。”刘永生说。

  而今,周万万带回来的种子在整个鄂尔多斯遍地开花。

  同为“育林人”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治沙站退休工人杨玉林,12岁起就跟在父亲身后,拿着比自己都高的铁锹种起了树,一种就是55年。从天地连成一片的“没毛沙滩”到现在房前屋后皆是绿荫的楼房,他感慨无限:种树遏制了明沙的蔓延,保住了我们的家园。

  “我这一辈子就谋了这一件事,现在看来,干对了。”今年74岁的白其劳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柴登嘎查原党支部书记。1981年,旗里实施锁边林工程,他带领全嘎查村民栽下16公里的林带。

  40多年来,鄂尔多斯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大造锁边林草带,对东起准格尔旗大路镇、西至杭锦旗呼和木独镇范围进行系统治理。如今,42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死死“锁”住了向黄河侵入的沙漠,并治理沙化土地70.64万亩。

  2023年,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鄂尔多斯市在第一代锁边林基础上补植补造林草,通过“工程固沙+乔灌草”结合,补齐提升剩余的72公里锁边林带。“现已完成43公里,治理裸露沙地15.2万亩,其余29公里将在2025年全部完成。”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长柳天云说。

  沙区百姓幸福转型

  秋日艳阳里,站在12层高的观景台上,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雄踞沙海,蔚为壮观。这里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

  “鄂尔多斯计划用3年时间在库布其沙漠打造一条总长度约400公里,平均宽度为5公里的‘光伏长城’项目,其中达拉特旗段总长约133公里、平均宽约25公里,总装机规模约为1430万千瓦,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板下治理沙漠面积84万亩、异地治理沙漠面积128万亩。”达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李凯说。

  在黄河岸边,一道道沙障与一粒粒草籽、一棵棵树苗携手,悄然锁住黄沙的同时,一个个大型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正在成为荒漠化防治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光伏长城”通过板上发绿电,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模式,每年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节水2.5亿吨,通过生态治理结合光伏治沙的模式,到2030年可实现库布其沙漠1200万亩沙化土地全面治理。

  走进位于准格尔旗的鄂尔多斯新能源1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个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光伏方阵,正在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库布其沙漠最东端的漫漫黄沙中矗立起来。

  “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有源源不断的绿电输往京津冀地区,可以满足京津冀地区110万个家庭的同时用电。同时,可以对项目占地及周边土地环境进行改善。”内蒙古绿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海铁成副总经理海铁成说。

  “项目挡住了风沙,今年我们村建起了1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将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地就能增收900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准格尔旗大路镇乌兰不浪村村民韩荣宽说。

  朔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一期建成一年来,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农民马猛切身感受到“钱袋子”鼓了不少。他说,光伏区实施种树种草后,已经固定住了黄河岸边的那片沙化土地;自己把耕地流转承包出去,还在光伏电厂找到了日常维护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收入有五千多元。

  在达拉特旗的柴登嘎查,游客打卡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图”后,走进农家乐吃黄河鱼、沙漠蟹,感受沙区老百姓的“新世界”。

  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的过程中,库布其沙漠附近的百姓也逐渐探索出生财之道,通过变沙害为沙利,借助新能源产业蹚出乡村振兴之路、百姓增收之路。“光伏+旅游”“光伏+种植”等各种机制正在形成,百姓腰包更鼓了。

  “光伏长城”不仅是生态长城,也是绿电长城、产业长城、富民长城。走进鄂尔多斯看“三北”,听到的是老百姓的感叹,看到的是老百姓的笑脸,感受到的是老百姓的幸福。“蓝海”产绿电、“绿洲”锁黄沙、“金沙”造幸福,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向沙漠要效益的全新“变奏曲”。(贾立君 郭紫欣)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