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毒蘑菇,不“孤独”-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5 11:22:18
来源:新华网

书评 | 毒蘑菇,不“孤独”

字体:

  文/陈新(科学出版社),郝晨扬(科学出版社)

  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欣赏各种美景之时,经常会在那回眸的一瞬,发现一朵朵“小伞伞”隐藏在草丛中、森林里,它们不仅默默地支撑着生态系统,还为小动物和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药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蘑菇。但是,有一些蘑菇却“包藏祸心”(毒素),可能给误食者留下“独家”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蘑菇有毒?长在哪里?误食后有什么症状?如何预防和有效治疗?快速、准确地识别毒蘑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哪些蘑菇有毒?依据《中国毒蘑菇新修订名录》,我国的毒蘑菇种类达660种,隶属于2门5纲14目59科162属。其中,子囊菌门40种——盘菌纲27种、锤舌菌纲8种、粪壳菌纲5种;担子菌门620种——蘑菇纲619种、花耳纲1种。在属水平,含有30种以上的属有鹅膏属(67种)、丝盖伞属(41种)、乳菇属(30种),掌握了这3个属的鉴别特征,你就认识了我国将近21%的毒蘑菇。

  长在哪里?包括毒蘑菇在内的大型真菌有着鲜明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这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地带性生态因子和特定小生态因子的有规律或非规律性的变化密切相关。按营养方式不同,可将毒蘑菇大致分为3种生态类型:腐生型(如生长在松树树干上的橙裸伞)、共生型(常见于外生菌根菌中的毒蘑菇)、寄生型(如生长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花序上的麦角菌)。

  误食后有什么症状?毒蘑菇种类不同,其含有的毒性成分不一样,中毒后产生的症状也不同。国内外已报道的蘑菇毒性成分超过124种,但能够有效检测的毒性成分种类并不多,目前可以检测的主要是鹅膏肽类毒素、毒蕈碱、异噁唑衍生物、裸盖菇素等。根据作用靶标器官,将我国的毒蘑菇中毒症状分为8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如致命鹅膏,主要毒性成分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急性肾损伤型(如赤脚鹅膏,主要毒性成分为2-氨基-4,5-己二烯酸)、神经精神型(如黄鳞鹅膏,主要毒性成分为异噁唑衍生物)、胃肠炎型(如铅绿青褶伞,主要毒性成分为青褶伞素)、横纹肌溶解型(如亚稀褶红菇,主要毒性成分为环丙-2-烯羧酸)、溶血型(如卷边桩菇,毒性成分不明)、光过敏性皮炎型(如污胶鼓菌,主要毒性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其他类型(如毒沟褶菌,毒性成分不明)。

  如何预防和有效治疗?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司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研制了“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科普宣传及诊疗鉴定‘工具箱’”并动态更新,其中毒蘑菇是重点关注对象,为解决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防治问题提供了“一站式”专业技术支持。其实,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是认清它是什么蘑菇、避免误食。

  为了更好地回答上述问题,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陈作红教授、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海蛟研究员在数十年真菌资源调查、分类学研究、中毒事件处置的基础上,联合撰写了《中国的毒蘑菇》一书。我国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文颖先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研究员都很关心该书的撰写和出版,并欣然为该书题写序言。该书系统梳理了我国毒蘑菇研究历史与现状、种类及其生态地理分布、标本采集和处理、形态特征与鉴定、中毒症状类型及其毒性成分、中毒诊断与治疗要点等,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我国毒蘑菇51科126属509种(其中作者独立或参与命名的毒蘑菇新种106个)、毒性待确定的蘑菇26种,列述了我国分布待确定的毒蘑菇65种,可为毒蘑菇的快速识别、中毒预防与救治提供科学指导或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毒蘑菇物种资源,如在蘑菇属、裸伞属、斑褶菇属等分布广泛的毒蘑菇重要类群中,还有不少有毒种类需进一步调查、研究;有的物种的毒性可能记载不够全面、认知不够深入,仍需要进一步采集标本、检测和研究。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