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暴力”起号背后的“暴利逻辑”-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5 14:56:29
来源:广州日报

警惕“暴力”起号背后的“暴利逻辑”

字体:

  近日,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地铁站,一名男子身穿黑丝上衣,身披黑斗篷,在地铁开门时,以爬行的方式进入车厢,行为诡异,有乘客被吓到尖叫着跑开。据悉,该男子疑为起号炒作——其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则视频,并配文称“我能(起号)成功吗”?(8月14日《法治日报》)

  猎奇,窥探,套用剧本,用AI造假,撩拨和操控情绪……一些博主为了运营、壮大社交账号,无所不用其极,让人惊掉了下巴,难怪被许多网友称为“暴力”起号。他们制造社会焦虑,贩卖低俗与谣言,污染社交媒体生态,造成了诸多显性或隐性的社会危害。

  譬如,规则意识淡化。当人们对规则失去敬畏感,会更容易出于利己而破坏规则。有的博主发布在公交车上捏爆袋装牛奶的视频,引来一众新手博主接受“挑战”,把地铁、公交车变为“网红”的表演场。更离谱的是,有博主接受的挑战是随意把饮料泼向路人,然后观察对方有什么反应;有博主的挑战内容甚至是戴着黑色头套去银行取钱,这已经到了挑战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的地步。

  又如,浮躁短视凸显。“暴力”起号加重了用户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催生速食文化,引发急于求成的“短平快”行为。譬如,一些账号把目标锁定为中老年女性群体,用AI打造以假乱真的“完美熟龄女性形象”,搭配“40+、50+长这样,怎么样?”等话术,推行“年龄焦虑”营销。加之“水军”互动造势,不少用户放下戒备,盲目购买“三无”保健产品。正如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所分析的,人们在焦虑状态下的决策往往受情绪主导,易导致非理性消费。

  “暴力”起号的背后是暴利逻辑。批量生成,电商带货,转卖账号,兜售起号“秘笈”……整条黑灰产业链条贯通从起号到养号的全过程,充斥着以低成本斩获高回报的噱头。如何治理起号乱象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完善规则与诚信体系,打破暴利逻辑,激发平台活力与创新的源泉。

  从完善治理规则的视角来看,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搭建起“识别—拦截—溯源”技术体系,精准识别AI造假内容,严格履行审核义务,守牢内容创作、发布等各环节;监管部门应与平台协力打破技术、数据等方面壁垒,准确追踪“暴力”起号背后的技术提供者、内容发布者等参与方,以协同治理大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从构建诚信体系的视角来看,监管部门应督促平台强化治理责任,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对高频、反复触犯规则的账号主体加大惩戒力度,彻底切断其流量变现的通道。同时,广大用户也应警惕那些人为雕饰的数字化内容,远离各种焦虑放大器,从而理性辨别真实需求,为真实、优质的内容创作提供助力。 (杨 博)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