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俞敏洪在新东方成立32周年时从南极发给全体员工一封内部贺信。信中描述了“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等南极景观,并以企鹅“相互扶持越冬”类比团队精神。只不过,这封本意为凝聚人心的信件,并未收获预期中的共鸣,反而引来不少争议。
这封来自南极的贺信为何“翻车”了?恐怕还是因为难以共情。细读俞老板的信,从其遣词造句中能看出是倾注了不少个人的“真情实感”——既回顾了过去的不易,也展望了企业的未来。可惜的是,这封饱含个人情感的信,却对员工的现实处境“惜墨如金”。尤其是那一连串对南极风光的场景描述,越是华丽的用词,越容易让人感到“割裂”,以至于出现“老板在南极看企鹅,我却在工位改PPT”的既视感。这碗“冰镇鸡汤”没人买账,也不足为奇了。
然而,这封内部贺信,充其量只是一位企业老板不合时宜的有感而发。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一封内部信件会在外界掀起如此规模的舆论风波?其背后所折射的公众情绪与传播逻辑,或许更值得冷静审视。
从目前的舆论走向来看,大多数网友不仅与企业员工形成共情,更投射了许多超越事件本身的情绪联想。这使得原本只是“表达欠妥”的内部信件,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一个情绪宣泄的靶子,而一个被符号化的“老板”,成了众多劳动者眼中那些“远离一线、缺乏共情”的管理者代表。
但客观而言,俞敏洪的言论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既不能代表所有企业家群体,也难以承载所有劳动者的情绪重量。此次风波,表面上看是俞敏洪个人“错位”的情绪表达所引爆,但深究一层,舆论场中那种习惯性过度解读以及情绪化、标签化表达的倾向,同样是导致事件解读偏离轨道、不断发酵的重要原因。
说到底,这碗来自南极的“冰镇鸡汤”固然让人一时不适,但其影响终归有限。相比之下,一个健康的公共舆论场,既需要不被轻易煽动的韧性,也离不开容纳多元表达的包容。不妨多些就事论事,少些上纲上线。(陈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