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章记洞

2025-07-04 09:58:37 来源: 《环球》杂志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朋友得知我要去重庆采访抗战故事,特意拿来一枚一元硬币大小的铜章给我看。那是他几年前在重庆买到的一枚防空洞的“入洞证”。

  小铜章表面已氧化出斑驳绿锈,但依然能看出用空心字体錾刻的“蹇家桥镇六七保自建防空洞入洞证”字样,还有两枚五角星装饰,并标有“7”和“468”两组数字。朋友请我去蹇家桥探访当年的防空洞。

  在今天的重庆地图上,找不到蹇家桥。我翻查史料,发现这一地名正是今天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五四路”。1939年5月4日,27架日军飞机对重庆彼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投下了126枚炸弹,造成3300多人死亡。炸烧殆尽的蹇家桥在重建时更名为“五四路”,这个日期永远铭刻在城市肌理中,警醒世人。

  这枚小小的入洞证,是理解战时重庆的一扇窗口:1938年至1943年,日本对陪都重庆进行了无差别、地毯式轰炸,要以炸促降。6年多时间内,大轰炸导致3.2万人直接伤亡,但重庆却“愈炸愈强”。山城的1600多个防空洞功不可没。它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所罕见。

  彼时寓居重庆的老舍曾回忆:“大家一同下了地洞……响了!响了!洞中没有光,没有声,没有任何动静;都听着那咚咚的响声,都知道那是死亡的信号,全咬上牙。”

  作为基层行政单位,蹇家桥两个保甲自建防空洞,向居民发放入洞证。人们进入防空洞躲避轰炸时,要出示铜章。铜章虽小,却代表了危急下的权利与秩序。

  在重庆的博物馆里,我见到用棉布、纸张和金属制成的不同规格的“入洞证”。一张纸质入洞证的背面印着当年公共防空洞的避难规则:洞内禁止高声谈话及随地吐痰、便溺、吸烟,洞内不可睡眠及代他人争占地位,入洞后依次坐下不可将笨重行李携入洞内以免阻凝交通……

  大轰炸亲历者回忆:当时的防空洞分公共和私人两类,入洞证成为战时特殊的“通行证”。有钱人可以花二两黄金购买私人防空洞的入洞证,甚至囤积数十张,普通百姓只能挤公共防空洞。各式各样的入洞证在当时作为“有价证券”在市面上非法流通,还出现了倒卖入洞证的黄牛党。

  1941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较场口的一起惨案,将这种不平等推向了极致。那天,8岁的粟远奎和家人来到较场口一个防空隧道躲避“跑警报”。当时,市民大量涌入这处不需入洞证的公共防空洞,踩踏和窒息导致2000多人死亡,酿成二战期间最惨重的防空事故之一。

  我走进粟远奎曾避难的那处防空洞,洞里阴暗潮湿,墙壁上因返碱满是白色结晶。回忆惨剧,92岁的粟远奎仍然记得,油灯渐渐微弱下来,憋闷的空气让人难以喘息,哭喊声、咒骂声,响成一片。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如此记载惨案的原因:敌机多批次突袭、超5小时的疲劳轰炸、天气太热、市民准备仓促、大隧道设施不完善、管理疏忽……

  有资料说,在那次惨案后,重庆防空洞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也出现了更多入洞证。

  抗战胜利80年后,重庆的防空洞里又打响了一场新“战役”——促消费。当年的避难所成了书店、文创店、火锅店、茶馆。防空洞不再只是历史的伤痕,更成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载体。

  我走进一家防空洞改造的茶馆。如今入洞,不需入洞证,只要点清茶一杯。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