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那曲市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监测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交替呈现着无人区不同角落的生动画面:藏羚羊群在冰川脚下悠闲觅食;藏野驴在草原上缓步前行;雪豹的身影在某处岩壁间一闪而过。每一幅画面都配有精准的物种识别数据和地理坐标,将生态状况转化为清晰可读的数字信息。
这就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它正在改变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传统模式。借助智能科技手段,藏北高原正逐渐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
那曲市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监测中心。(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设立、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面积达4.8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高寒生态系统的核心区,也是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过去,保护工作主要依靠人力巡护,工作人员需要长途跋涉跟踪野生动物迁徙,耗时耗力且采集到的数据有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项目经理虞文浩介绍说,如今,系统通过“天基卫星监测+空基无人机航拍+地面定点观测”模式,大幅提升巡护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目前,藏北地区已建成涵盖色林错、羌塘的14个“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点,配置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其中,海拔最高的监测点位于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附近。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重点区域还架设了60台红外线相机,这些监测点可实时传输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的活动数据,以及冰川、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
生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的藏羚羊(2025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摄
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当地牧民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路径。49岁的牧民南扎家距姜根迪如冰川不到3公里,被称为“长江源第一户”。作为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管护员,他和队员们每月巡逻5到6次,行程40多公里,清理河道垃圾、救助受困野生动物等。
这是2024年2月2日拍摄的格拉丹东峰脚下的姜根迪如冰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现在有了监测设备,我们巡逻时也会查看运行情况,帮助上报、维护。”南扎说,生态管护员们也借助观测站点数据,提前掌握天气变化,确保巡护安全。
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9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记者黄耀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