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工地上,工人换了模样
清晨7点,“00后”机电设备工程师赵泽环开始他的“空中巡检”。随着指尖轻触启动键,一架搭载4K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对50米高的塔吊展开全方位扫描。
这是记者在中建三局福田水厂二期项目看到的一幕。炎炎烈日下,深圳经济特区工地上的建设场景一如40多年前那般火热,不同的是,智能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效率,更推动着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大步迈进。
在深圳桃花源学校(高中)项目施工现场,一个个贴砖机器人通过激光测距定位与机械臂协同作业,搭载视觉识别系统精准抓取瓷砖,利用真空吸附装置实现毫米级贴砖精度,自动完成涂胶、铺贴、校准全流程。
“针对传统人工贴砖效率低、平整度误差大等难题,机器人铺贴实现单日作业面积达300平方米,效率提升4倍以上,同时减少50%人工投入。”中建二局二公司项目经理李斌说。
被誉为“空中金腰带”的深圳自贸时代中心高空连廊,是该项目钢结构施工的最后一道难关。项目团队采用超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在两栋塔楼各设置3个提升点、安装6个连廊提升器,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将其托举升空,让两栋塔楼实现高空“牵手”。
据项目承建单位中建一局介绍,深圳自贸时代中心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微缩城市”为设计理念的超高层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前海的新地标。
远程智能集控数字塔机在空中“穿针引线”、AI全景巡检在高空编织数字天网、“空中造楼机”让数百米高空作业如履平地、智能防尘天幕自动开合撑起一片移动的“绿色屏障”……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取代人”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当一幅幅智能建造的壮阔图景扑面而来时,真正赋予它们生命力的,是一群焕发新生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2023年初,中建三局深圳公司BIM研发工程师焦鑫到项目部调研,一组数据让他深感震撼:公司每月要完成超千台次设备检查,传统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更存在着安全风险。
“要让无人机成为建筑人的‘第二双眼睛’!”抱着这个念头,焦鑫开始了艰辛的攻关之路。
经过700多个日夜的攻坚,当第一台搭载智能诊断系统的无人机成功完成塔吊巡检时,监控屏幕上清晰的实时三维建模隐患数据让在场老师傅们惊叹不已:“连液压油缸平衡阀微渗油这样细微的缺陷都能捕捉到,技术还拓展到了幕墙检测、桥梁市政工程检测、光伏巡检等领域。”
“那些肉眼难以辨别的密封瑕疵,AI都能自动标注出来,大大提升了安全排除和工作效率。”焦鑫说,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是为了让工人远离危险,让工程质量更有保障。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更开辟了一条建筑工人职业发展的新路径。
深圳福田水厂项目经理鄢文龙说,智能机械承担了80%的重复性作业,工人只需通过终端监测设备运转,真正实现了从“汗水劳动”到“智慧管理”的蜕变。
如今,在智能建造的实践中,深圳已形成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应用、从项目试点到产业布局的完整体系。2023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目前,深圳已确定69个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涵盖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建筑、轨道交通等多种工程类型,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应用与管理经验。在这座充满科技感的城市,未来的建筑将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科)